联系邮箱
website@lcden.cn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存在。全国各地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并各具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即便是欠发达地区,对发展数字经济也有强烈的愿望,并努力探索特色发展和错位发展道路。本文以甘肃为例,分析其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和特色,为欠发达地区发展数字经济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政策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甘肃,为甘肃发展指路领航。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甘肃把数字经济作为发展重点,抢抓机遇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就数字经济多次组织专题学习、调研,甘肃先后出台了《甘肃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规划》《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发展的决定》等重要文件。经过多年建设,甘肃的数字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发展之路,在部分领域甚至走在了全国前列,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可以复制推广的宝贵经验,值得深入探索。
欠发达地区如何立足 特色发展数字经济
第一,“东数西算”奠定甘肃数字经济基石。
算力是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是关键的信息基础设施。算力对电力需求较为庞大,数据中心、服务器等对土地(机房)也有一定要求。随着我国对算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在东部地区土地、能源等资源紧张的形势下,将算力部署在清洁能源富集、土地成本较低的西部地区,是统筹算力资源的必然选择。甘肃是“东数西算”的重要节点,是八大国家算力枢纽之一,庆阳是十大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东数西算”明确了甘肃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也为甘肃发展数字经济指明了方向。自甘肃启动“东数西算”工程以来,甘肃的数字经济发展迎来广阔前景。庆阳被批复建设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以来,大力推动数字企业生态建设,截至2024年底,庆阳数据中心集群智算规模达到5.1万P,吸引350余家数字经济生态企业落户,包括国内半数人工智能头部企业,与全国13个城市结成算力供需对子。庆阳数据中心集群算力规模在全国率先实现100%消纳,并提供全国范围的算力“同城体验”。甘肃全省在“东数西算”的带动下,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已实现所有地级市(州)主城区5G全覆盖,乡镇以上区域千兆光网覆盖,大型工业企业5G渗透率达到40.38%。全省数字产业增长迅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近两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成为甘肃经济的新增长点。
第二,数字政府打造甘肃数字经济新名片。
数字政府建设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是欠发达省份,数字政府建设一度相对落后。然而,自2021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启动数字政府建设以来,甘肃用较短时间一跃成为数字政府建设的佼佼者。甘肃省坚持“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标准,引入国内最新技术架构,探索出了数字政府建设的“甘肃模式”。“甘肃模式”的特点在于,一是坚持“省级统筹、全省共用”的建设思路和“省级主建、市县主用”的建设模式,在节省建设资金的同时,缓解了一次性资金投入过大的难题。二是强化政企合作,选择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中国移动作为标准制定方、运营维护方,解决了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技术匮乏的短板。三是注重系统集成,构建了“全省政务一张网、一朵云、一个大数据基座、一个公共应用支撑平台、一个运营指挥中心、一个政务服务能力平台、N项应用、统一线上入口服务”的技术架构,解决了“信息孤岛”难题。经过多年建设,甘肃省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到98%以上,超过90%的政务信息系统实现了集中上云,省直部门所有宜办事项实现了网上全程可办。据测算,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每年可以帮助企业节约标书制作印刷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近2.5亿元,减少重复办理数字证书和电子印章费用近8000万元,甘肃省住建厅监管系统每年还可以为企业节约勘察设计、质量监管费用1亿元以上。甘肃省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被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评为“高”等级,被中国信息协会评为“数字政府建设卓越贡献奖”,先后吸引了全国14个省41个市的信息化工作人员前往考察调研和学习。
第三,数字丝绸之路推动甘肃开放合作。
甘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省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省将数字经济与丝绸之路深度融合,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一是建设丝绸之路信息港,组建省属国有企业丝绸之路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为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数字甘肃、发展数字经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打通数据要素通道。二是发力丝路电商。甘肃省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依托,重点把天水建成“丝路电商”通道节点城市。甘肃在哈萨克斯坦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海外仓”,为入驻企业提供通关物流、入库分拣、营销推广等服务。推进兰州中川机场“跨境电商、国际邮件、国际快件三合一分拨监管中心”建设。三是组建甘肃省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常态化运营中欧、中亚、南亚陆海新通道以及“中吉乌”等“四向多条”国际货运班列,打造“一带一路”甘肃省通道物流新枢纽。
第四,数字文旅助力甘肃文旅产业跨越式发展。
甘肃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文旅产业相结合,打造数字文旅新高地。甘肃数字文旅信息基础建设初步成型,涵盖服务、管理、营销的智慧文旅体系初步建成,数字文旅有力促进了甘肃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甘肃发展数字文旅具有以下特色:一是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及应急指挥平台,全省4A级以上景区全部实现了数字化远程监控管理,为构建文旅大数据模型提供了基础支撑。二是在全国较早建成并重点打造“一部手机游甘肃”的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景区智能导游导览、乡村旅游服务、自由执业导游在线管理及服务等系统。该系统不断升级迭代,先后获得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首批发展智慧旅游提高适老化程度示范案例等6项国家级荣誉。三是积极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甘肃积极加速元宇宙、VR(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应用,涌现出了“云博物”“云旅游”“云会展”等新业态。“数字敦煌沉浸展”一经推出,便成为敦煌游客的爆款体验项目。甘肃省博物馆推出数字藏品,开售后一秒内售罄。
第五,智慧矿山和智慧农业重塑甘肃传统产业新优势。
矿产资源和寒旱农业是甘肃两大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甘肃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重点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智化发展,加快构建具有甘肃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矿产资源方面,甘肃积极引入数字技术,打造智慧矿山,并创下多个全国首例。由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甘肃移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甘肃西沟矿5G+智慧矿山”项目是全国第一例车、铲、钻联合作业的5G应用场景,实现了多场景作业贯通,高寒环境下“人机分离”作业。该项目获工信部5G应用征集大赛一等奖,入选工信部《2023年5G工厂名录》。甘肃建投矿业公司、甘肃移动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共同打造了全国砂石行业首个5G智慧矿山项目。目前,智慧矿山在整个甘肃遍地开花,甘肃的矿山智能化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寒旱农业方面,甘肃明确提出要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把建设智慧农业作为重要举措。根据甘肃农业发展的特点,甘肃在多个农业特色场景推动数字化应用。甘肃干旱、水资源短缺,为此大力发展智慧灌溉。金昌市依托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系统,与大水漫灌相比,小麦亩均节水45%—60%,较常规节水灌溉节水15.9%。目前,金昌市已有16万亩耕地实现“用一部手机灌溉”。甘肃农业中畜牧业占比较高,牛、羊出栏量分列全国第九和第四,因此,发展智慧牧场是智慧农业的重要部分。甘肃智慧牧场已在牛、羊养殖中取得良好成效。甘南州打造的牦牛高质量发展大数据管理平台,通过在牛耳中植入生物芯片,实现从出生到餐桌的全生命周期溯源,提高牛肉的产品附加值,打造甘南公共品牌。目前,甘南州已实现320多万头牛、羊佩戴电子耳标,实现全链条溯源和精细化养殖。
欠发达地区立足本地特色 奋力发展数字经济的经验启示
发展数字经济是国家战略,全国各地高度重视。甘肃作为欠发达省份,在发展数字经济中立足本地特色,把握后发优势,其发展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抢抓政策机遇,加快部署落实。“东数西算”是党中央赋予甘肃的重大发展机遇。甘肃省以政策为牵引,加快政策红利在本地释放。庆阳作为“东数西算”工程的重点建设基地,甘肃省在用地需求、资金筹措、项目落地等多个方面对其给予全力保障。庆阳把“东数西算”作为该市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平台、最大增量,举全市之力支持建设。庆阳打造“东数西算”大数据产业集群的经验做法,在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中被列为典型案例通报表扬,先后荣获“东数西算”标杆、“算力高质量发展先锋奖”等荣誉,相关案例入选国家数据局2024年首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应用优秀案例”,并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评价为“在八大枢纽节点中起点最高、增量最大、发展最快”。
第二,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重点突破。甘肃在文旅、共建“一带一路”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发展数字经济也在优势领域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在文旅方面,甘肃不断通过数字技术拓展文旅的表现力,提升旅游的服务力,使全省文旅行业进入信息化、智慧化时代,有力提升了甘肃文化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化、便捷化水平。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甘肃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作为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重点对象,通过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与线下海陆空交通运输网络相互配合,形成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信息走廊和商贸运输通道。甘肃通过在重点领域突破,逐渐形成“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的数字经济梯度发展格局,树立了甘肃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品牌形象,也带动了其他领域渐次共同发展。
第三,推动实数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数字经济具有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维度。相比而言,甘肃在发展数字产业上面临技术、人才、资金等困境。而数字技术是一种具有高渗透性、广覆盖性的通用技术,在不同行业均能得到应用。因此,甘肃把发展实数融合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侧重点。甘肃相对优势产业多为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保持优势地位提供了路径。需要指出的是,传统产业并非落后产业,而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盘。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升级,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能耗。甘肃的矿业和农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不仅解决了传统生产中的各种难题,还进一步强化了其优势地位,使传统产业也能产生新质生产力。
第四,坚持系统思维,注重统筹谋划。这是甘肃发展数字经济,尤其是数字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重要经验。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甘肃也遇到过资金、技术等匮乏和各地市发展不平衡等难题,因此,在建设之初,甘肃进行了深入摸底和学习考察,最终确定了“省级统筹主建、市县配套推进”的建设模式。甘肃也是数字政府建设中首个进行省级统筹和系统集成的省份。这种模式具备多方面优势,一是地方政府投入资金少,二是打通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三是避免了不同部门或地区重复建设、盲目建设、过度建设。
(作者夏杰长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甘肃国情调研基地的阶段成果)
邮箱:digital-economy@lcden.cn